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,教育部將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嚮應用襯衫技術、職業教育類型轉變的工作。據統計,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。魯昕表示,這就意味著有50%的學校要淡化學科、強化專業,按照企業的需要和崗位來對接。“我們最近已經成立了聯盟,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。”魯昕說。(新京報3月23日)
  有關調查顯示,地方本科院校,尤其是新增本科,包括獨立院校、民辦院校,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最難的群體。把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高職,從解決大學生就業難、滿足用人單位對高素質技術人才需求出發,有現實合理性。但需要註意的是,這不應該由政府來為學校定位,而應該在政府宏觀管理之下,讓學校自主辦學、形成自身的辦學定位與特色。錶面上看,本科院校轉高職,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增多,以前上seo不上、下不下懸在空中的二本、三本院校學生選擇職教這條路,會實現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接軌。但還必須深入思考,學生會主動選擇職業教育嗎?職業院校真能培養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嗎?職業人才能對傳統行業帶去新觀念、新技術推進產業變革嗎?
  這就需要進一步解決職業教育的地位、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,以及“藍領”技二手Manitowoc術工作對人才的吸引力等一系列問題。
  從高等教育的定位看,我國目前諸多二本、三本院校,本就應該實行職業教育,培養應用技術人才。可是,這些院校在辦學時,與一本院校一樣,也在走“高大全”之路,都想辦成研究型、綜合性大學。二本追逐學科齊全、申報碩士點;三本追求考研率,把學校辦為“考研基地”。一些剛升為本科的院校,也極不安分。如此辦學,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嗎?能不製造辦學與社會需求的脫節?這些學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,是可想而之的。之所以如此,有三方記憶體面原因。
  一是職業教育地位低。在我國,高職還被作為一個層次,而不是一個類型,在辦學者和社會輿論看來,大學比學院好、學院比學校好,近年來一些高校就熱衷升本、改名。而在國外,高等職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類型,與普通高等教育沒有高低之分。近年來mSATA,我國也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類型不是一層次的概念,也在對高職教育進行調整,包括大力發展技術本科教育、專業碩士教育,但總體而言,職業教育低於普通教育的現實並沒有改變,一些升為本科的院校總覺得舉辦職業教育層次太低,不夠“高大上”。
  二是教育有“學歷導向”,社會是“學歷社會”。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其實就是追逐學歷的產物,地方政府要升本率,學生和家長也要本科學歷滿足面子,很多學校只能回報給學生一紙文憑,而沒有貨真價實的教育,這就讓教育與就業出現惡性循環——人才培養質量低,無法推進傳統產業、行業發展,就業崗位集中在低端。
  三是學校缺乏辦學自主權,無法形成明確的定位,辦出個性和特色,專業設置、人才培養結構和社會需求的脫節。
  目前的高職教育,雖然就業率並不低,可招生十分困難,面臨嚴重的生源危機。這種情況下擴大高職招生,非行政計劃推進根本不可達到,但如此一來,很可能上演中職教育的悲劇。全國各地的中職教育規模,就是在行政計劃之下做大的,可由於職業教育地位低,職業學校沒有辦出特色,甚至出現空心化的問題,中職培養的學生並沒有為傳統職業帶去新技術。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,必須改變行政計劃思路。
  現在,政府部門在推動本院校轉高職,雖然在具體工作中,也註意發揮學校的積極性,要學校報名參加轉型改革,但必須註意,只有政府、學校各司其職才能順利推進。政府可以出台政策,加以引導,把辦學自主權真正交給學校,才能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。如果學校有辦學自主權,地方本科院校其實應該明白,出路就在以培養應用技術人才作為辦學定位,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教育。這不必由政府部門來安排、佈置。
  其次,不改變“學歷導向”,職業教育的出路很窄。魯昕副部長提到,高考將分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學術型人才高考兩類,有輿論認為這可為職業教育開創新局面,客觀而言,技能型高考,可以為中職學生進本科院校創造機會,但職業教育的出路在於貨真價實。
  要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,必須打破學歷導向。最重要的一點,是取消高考錄取的批次,實行各類教育、學校自主招生。只要一本、二本、傳統的高職層次保留,職業教育就會被貼上低層次的標簽。另外,必須取消教育領域、就業領域一系列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性政策,真正為職業教育營造平等的發展環境。政府所要做的工作,就在於此,而不是直接介入學校的辦學。  (原標題: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轉高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y79syjd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